一、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遴选
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三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遴选的通知》。在前两批综合监测站遴选结果基础上,请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系统分析本行政区域综合监测站空间布局,围绕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查缺补漏、择优推荐,统筹开展本行政区域综合监测站的申报工作。
2023-2024年,生态环境部共组织两批综合站遴选工作。第二批有116个综合站通过遴选,两批共171个站纳入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了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二、什么是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是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其对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胁迫、生物多样性开展全方位监测,支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数据保障。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按照“自愿申报、择优认定、统一标识、自主运维”的原则进行遴选。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本区域的申报工作,鼓励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单位、地方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校或其他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生态环境部根据申报站点区位重要性及基础条件情况,开展技术评审与遴选,经批准同意后纳入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三、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
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是生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有三方面:
一是以植被为主的样地监测,重点关注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等,为评价生态质量提供支撑;
二是遥感监测结果的验证,提高遥感监测的准确性;
三是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提供支撑。
依据我部2021年印发的《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主要获取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数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生态质量监测样地为网络核心,重点监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功能等。二是以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为区域中心,重点关注典型生态问题专题研究、生态类型变化现场校核,以及遥感监测结果的地面验证。
四、生态质量综合站建设内容
1、综合站基础设施
综合监测站站房应满足野外监测工作需要,通常包括实验用房和辅助生活用房两部分,用于满足基本办公生活的要求。实验用房包括样品前处理间、分析实验室、标本和样品存储间、设备与工具存放间、办公室等;生活用房包括宿舍和公共活动空间等。综合监测站站房面积不小于300 m2(不包含观测设施),周边可供观测场、样地使用总面积不少于1000 m2,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70 年,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8 度。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应设置一定的监测样地及固定的综合观测场,根据监测区域内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特点及研究目标,布设相关仪器设备及设施。
2、监测能力建设
综合设计包括大气、光合辐射、土壤、通量、碳(温室气体)、植被、野生动物、水文水质8 类主要观测内容,具体观测内容如下所列:
(1)大气环境观测
观测内容:SO2、NOx、CO、03、PM10、PM2.5、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力、空气负氧离子、降雨量、雪深、称重雨雪量等。
气象环境因子是植物、动物生长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基础要素,其数值的变化直接关系所在区域各类生物的正常生活。
(2)光合辐射观测
观测内容:光合有效辐射、太阳总辐射、长波辐射、净辐射、红外表面温度等。
光是植物生长环境的基础要素,其数据可表达为状态量和变量,与处其中的植被的一切状态和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土壤环境观测
观测内容:土壤蒸渗、土壤二氧化碳、土壤水势、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盐、区域土壤水分(区域尺度观测)等。
土壤环境因子是植物生长环境的基础要素,其数据可表达为状态量和变量,与处其中的植被的一切状态和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通量观测
观测内容:二氧化碳通量、水汽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等。
通量观测是表征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能力的量,通过对二氧化碳、水汽等物质和能量通量的观测,获取不同代表性下垫面区域上大气边界层的动力、热力结构,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各种能量收支、物质交换等的综合信息。
(5)碳(温室气体)监测
观测内容:温室气体总量、碳物质循环、二氧化碳轮廓线、土壤二氧化碳。
“碳”监测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的直接抓手,通过监测研究清楚区域碳现状、变化规律,进而探索碳源和碳汇目标,为研究地区碳的分布、产生和固定奠定基础。
(6)植被生长观测
观测内容:叶面积指数、NDVI 归一化植被指数、树高、物候、林冠郁闭度、冠层孔隙率、叶平均倾角、树干茎流、树干截流等,以及种群数量、群落分布、林木胸径等。
(7)野生动物监测
观测内容: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等。
野生动物数量、种类是区域生态环境好坏较为直接的表征指标,加强野生动物监测可为为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8)水文水质监测
观测内容:水体浊度、水体流速、断面流量、水体温度、水体盐度等等。
水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水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水文水质特征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影响区域生态地理空间整体格局。
3、生态质量数据管理和评估分析
依托建设的观测站(网),以生态环境要素自动监测和高效管理为目标,按照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和设备管理标准,统筹气象、光辐射、通量、土壤、水文水质、植被、动物等典型生态要素监测传感器数据和设备,结合高分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数据,利用二三维GIS、大数据分析、AI识别、可视化图表等技术,建设生态质量数据管理和评估分析平台,实现对生态质量综合站各类监测数据的接收解析、整合入库、质量控制、管理应用、评估分析,为上层数据应用、人工调查、生物多样性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决策分析、参观学习、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基于生态环境评估、科学研究等需求,通过各类生态环境评估模型的在线计算分析功能,实现对辖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生境质量综合评估、生态质量评价、植被生产力评估、森林固碳评估等,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