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威尼斯wns8885556|品牌官网

数据驱动下的国家公园精准管理 发布日期:2025-04-16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自 2013 年起步,从试点到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再到明确建设目标,逐步走向成熟。建设中秉持系统观念,推进多方协调。科技赋能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精准管理,成效显著,生态保护迈向新高度,未来将持续为美丽中国建设添彩 。 

一、国家公园发展历程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版图中,国家公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在探索中稳步前行,成绩斐然,同时也在不断解决新问题,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迈进。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便踏上征程。从试点探索到 2021 年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再到《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明确建设目标,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保护面积达 23 万平方公里,涵盖近 30% 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这不仅是地理范围的划定,更是生态保护的重大跨越。

以系统观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国家公园发展的重要理念。在国家主导与共建共享方面,国家发挥统筹规划的作用,解决管理中的难题;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和志愿者等共同发力,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统筹,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国家公园根据分区管控原则,在一般控制区开展科普教育、游憩等活动,让公众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实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平衡。我国还注重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在全球生态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多方协调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多部门和多领域需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应对管理机构设置、范围划定等方面的挑战。加快国家公园创建设立也刻不容缓,按照规划,到 2035 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这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法规、体制、权责等问题。通过完善法治建设、提升保护能力、建立社区发展机制等措施,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筑牢根基。

科技为国家公园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在生态保护方面,红外相机、遥感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技术广泛应用,无人机辅助巡护,提升了生态保护效率和预警能力。公众服务上,智慧导览系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游客体验更加丰富,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智慧管理平台的构建,实现了资源的高效管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未来,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还有更大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国家公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在未来的征程中,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科技赋能,完善法治保障,我国国家公园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绚丽色彩,让珍贵的自然遗产世代传承。

二、数据驱动,实现精准化管理决策

海量的监测数据汇聚到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中心后,便成为了实现精准化管理决策的宝贵资源。

1.多源数据融合与高效管理

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如同一个数据中枢,能够汇聚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监测数据、地面传感器数据等多种来源的数据。这些数据格式多样、更新频率不同,平台通过先进的数据整合技术,将它们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中。不仅方便随时查询和分析,还对历史数据进行妥善归档管理。通过对长期数据的趋势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2.生态环境全面监测

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采用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常规监测站、生态地面观测站和生态系统监测塔站,对空气、水质、气象、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将国家公园内的监测数据与周边区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准确评估国家公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周边人类活动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例如,通过对比空气质量数据,可以判断国家公园是否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以及周边工业活动是否对国家公园空气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监测一张图2.jpg

3.生物多样性精准监测

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所在,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利用图像识别和声音识别等先进技术,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类统计。红外相机能够 24 小时不间断地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行为模式,为研究动物的习性和种群动态提供了大量珍贵数据。物候相机则持续记录植物的生长周期变化,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这些监测手段,平台可以生成详细的生物多样性名录,重点关注珍稀濒危物种和入侵物种,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精准指导。

生物多样性专题1.jpg

4.人类活动实时监管

为了有效保护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监管至关重要。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了对国家公园内人类活动的实时监测。无论是工矿企业建设、旅游开发,还是道路修建和居民点扩张等活动,都能被及时发现。通过对人类活动图斑的统计和分析,以及不同时期的对比,可以动态展示人类活动的演变过程,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确保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5.便捷高效的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是获取国家公园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智慧监管平台为野外调查工作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平台制定了标准化的数据录入模板,调查人员只需按照模板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快速准确地录入数据。移动端应用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的区域,数据也能暂存本地,待网络恢复后自动上传至服务器,大大提高了野外调查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6.生态环境综合评估

智慧监管平台利用 Python 等技术开发了各类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处理和分析。用户只需提交输入数据,就能获得详细的评估结果,且成果数据可与 GIS 技术结合,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展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生境质量等多方面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发现潜在问题,并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威尼斯wns8885556评估模型在线计算.jpg


7.科普宣教提升公众意识

智慧监管平台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还是一个科普宣教的重要窗口。通过可视化的展示方式,向公众呈现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特点、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保护成果等信息,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公园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国家公园的良好氛围。

三、成效显著,生态保护迈向新高度

经过不懈努力,生态环境部门的国家公园信息化监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许多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例如,曾经濒临灭绝的某物种,在信息化监管的助力下,其栖息地得到了精准保护,种群数量开始稳步回升。

信息化监管还提升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效率和公众参与度。管理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中。公众也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实时了解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参与生态保护的监督和举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国家公园信息化监管是生态保护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我们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深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借助信息化的东风,开启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崭新篇章,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未来。


 

返回列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