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自 2021 年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国家公园建设已走过近四年历程,在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而数字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深度融入国家公园建设的各个环节,正重塑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注入新活力。
一、数字技术:生态保护的 “智慧之眼”
生态保护是国家公园的核心使命,数字技术为其装上了 “智慧之眼”,实现了从传统保护向精细化、智能化监测的转变。国家公园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凭借多源高分遥感技术,如同拥有了一双能俯瞰全景的 “天眼”,对公园范围影像信息进行无死角覆盖。卫星通讯、地面基站和无线网络技术协同发力,让监测数据能实时、稳定地传输,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二、数字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科学卫士”
在物种识别层面,数字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识别的精准度与效率。以红外相机技术为例,其广泛应用于国家公园各个角落,日夜不停地捕捉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传统方式下,依靠人工查看这些影像来识别物种,不仅耗费大量人力、时间,还容易出现疏漏。如今,结合深度学习算法的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海量图片进行处理。
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多源数据,从宏观角度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将国家公园内的气象数据、地理信息、动植物监测数据等整合在一起,研究人员可以发现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例如,通过分析发现随着气温升高,某些高山植物的分布范围向高海拔地区迁移,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依赖这些植物生存的昆虫和鸟类的分布。基于此类分析结果,国家公园可以提前制定应对策略,调整保护措施,保障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数字技术还在入侵物种监测与分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快速识别和追踪入侵物种的扩散路径。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及时发现入侵的动植物。借助大数据分析,预测其未来的扩散趋势,为采取针对性的清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入侵物种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三、数字技术:全民共享的 “桥梁纽带”
国家公园承载着科研、教育、游憩等多元功能,数字技术则成为连接公众与国家公园的 “桥梁纽带”。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公众能更便捷、更深入地体验国家公园的魅力。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让游客有了沉浸式体验。游客借助这些技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特有动物的野外生活场景。如数字博物馆,以创新的展示方式,让自然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升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