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继重庆、浙江、上海之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南于近日相继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这些省(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
2017年10月,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青海省试点开展“三线一单”工作以来,生态环境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调度和对口帮扶,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文件,指导“三线一单”的编制论证和发布等环节,组织各省(市)加快推进“三线一单”工作。
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调整。
第一梯队试点省(市)结合本地区特点,建立了不同特点的分区管控体系,在“三线一单”编制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续成果应用及其他19省(区、市)和兵团工作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
比如,江苏省提出建立省域、重点区域(流域)、市域及各类环境管控单元的“1+4+13+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四川省在全省总体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五大经济区的区域特征、发展定位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明确各区域差别化的总体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安徽省将全省划分为1002个环境管控单元,建立了“1+5+16+N”的四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精神,生态环境部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加青海省先期启动并随即在全国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四川省作为国家确定的编制工作先导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率先启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创新实践,生态环境厅牵头会同省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和各市(州)人民政府,形成了四川省“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和21个市(州)初步成果,并于2019年10月率先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审核验收,引领示范作用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通过“三线一单”划框子、定规则,既为资源环境保护设红线、立禁区,又为经济发展划跑道、建通道,有效破解当前四川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对长江经济带及青海省“三线一单”工作的指导调度,密切跟踪已发布省份的“三线一单”落地应用情况,及时总结推广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协调推动第一梯队余下的5省尽快发布“三线一单”,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顶层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包保帮扶”工作机制,力争在年底前完成全国所有省(区、市)的“三线一单”编制和发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