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通过非接触式的远距离感知,能够快速、大范围获取地表信息,为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即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精准化、动态化管理)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一、遥感影像预处理和解译
1、影像获取
根据自然保护地遥感影像的应用需求,一般要求影像分表率在亚米级。目前可满足要求的卫星有高分二号、北京三号、高分七号、高景一号卫星等,均可用于亚米级遥感影像的采集工作,同时可利用北京二号、吉林1号的亚米级影像作为突发情况时的备选。
2、影像预处理
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影像处理中的一种重要步骤,包括辐射校正、正射校正、影像融合等步骤。
将获取到的亚米级影像进行预处理,能够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提取有用的信息及满足后续分析和应用的需求。具体来说,遥感影像预处理可以消除大气、光照等因素对光谱特征的影响,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突出影像中的地物特征,使得地物特征更加明显。同时,还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纠正和重建,使得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减少误差和失真。通过预处理,可以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质量,为后续的解译和应用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3、影像智能解译
遥感影像解译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目标地物的属性、位置、形态等信息的过程,是遥感技术应用的核心环节。根据解译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为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解译两大类。
目视解译是解译人员通过直接观察遥感影像,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识别地物类型和特征的方法。它是最传统、最基础的解译方式,至今仍在复杂场景(如精细地物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遥感数据量激增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计算机自动解译成为主流,其核心是通过算法将影像像素划分为不同地物类别。根据技术原理,可分为传统统计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
二、遥感技术在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应用
威尼斯wns8885556根据自然保护监管的需求,总结了遥感影像在自然保护地的应用场景。具体如下。
1、土地利用情况监测
依据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分类规范,将一级类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土地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类分为26个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对一级类用地进行细化;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行了三级划分,即进一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
2、植被生长状况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增强型植被指数(EVI) 等,量化植被覆盖度、生长活力及生物量。
三、人类活动监测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如亚米级影像) 或无人机遥感,定期(如每月或每季度)获取保护地影像,通过与基准数据(如规划红线、历史影像)对比,识别新增的建筑物、道路、养殖场等,锁定非法占地行为。
例如,某自然保护区通过季度无人机巡检影像与卫星影像融合分析,发现核心区内新增的临时采矿点,及时联合执法部门查处。
四、病虫害监测
植被受病虫害侵袭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导致红光反射率升高、近红外反射率降低,通过遥感光谱分析可识别异常区域(如松材线虫病导致的松树 “成片枯黄”)。对外来入侵物种(如紫茎泽兰),可通过其独特的光谱特征(与本土植物的反射率差异),在遥感影像上标记扩散范围,指导人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