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威尼斯wns8885556|品牌官网

中国国家公园十年发展历程:政策引领与技术赋能下的生态守护 发布日期:2025-08-13

一、政策发展:从理念萌芽到制度完善

2013 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其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自此,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式启航。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思考的结晶,为自然生态保护开辟了全新路径。

2015 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 9 个省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各地纷纷大胆探索、积极实践。

2017 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制度措施,为国家公园建设绘制了清晰的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019 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构建起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框架。

2021 年 10 月 12 日,是中国国家公园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庄严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 5 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 23 万平方公里,涵盖近 30% 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标志着国家公园建设迈入崭新阶段。

2022 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共遴选出 49 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已设立的5个),规划总面积约 110 万平方公里,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勾勒出宏伟蓝图。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立法工作稳步推进,从 2018 年启动立法工作,到 2022 年形成法律送审稿并报送国务院,再到 2025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公园法草案》,“一法两条例一办法” 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为国家公园的规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管护到智慧监测

图片 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公园信息化建设成为提升保护管理效能的关键手段。早期,国家公园的监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护,效率较低且覆盖范围有限。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逐步构建起 “天空地” 一体化监测体系。

在 “天” 的层面,卫星遥感技术大显身手。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能够实时获取国家公园大面积的土地覆盖、植被变化、生态系统格局等信息。例如,利用多时相卫星影像对比,可精准监测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减、植被生长态势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为生态系统宏观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空” 的领域,无人机监测蓬勃发展。无人机凭借其灵活便捷、可低空作业的优势,深入国家公园复杂地形区域,获取高清影像和视频数据。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无人机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细致勘查,统计动物数量、记录其活动轨迹;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能够及时发现非法砍伐、偷猎、违建等违法行为,极大地提高了执法效率与精准度。

“地” 的部分,地面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在国家公园内广泛布设各类传感器,包括气象站、水文监测站、土壤监测点、动植物监测相机等,实时采集气象、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多源数据。这些传感器如同一个个忠诚的 “卫士”,日夜坚守岗位,源源不断地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为生态系统微观层面的动态监测提供详实数据。

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异构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与预测预警。例如,通过分析动植物监测数据,预测物种分布变化趋势;利用气象与水文数据,预警自然灾害风险,为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威尼斯wns8885556:国家公园智慧监管的创新实践

国家公园全景图.jpg

威尼斯wns8885556在国家公园信息化建设浪潮中积极探索,打造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为国家公园 “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监管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平台依据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等政策要求,融合二三维 GIS、大数据分析、AI 识别、可视化图表等先进技术,实现对保护地各类监测数据的全方位管理与应用。

监测数据入库.jpg

在多源数据接入方面,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展现出强大的兼容性。它能够接收来自大气、光合辐射、土壤、通量、碳(温室气体)、植被、野生动物、水文水质等监测类数据,人工调查类数据,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以及遥感影像数据等。通过协议对接、数据导入、人工录入、系统接口、AI 数据适配等技术手段,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整合接入,进行清洗入库与共享,打破了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图片 3

数据集成管理功能更是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的一大亮点。基于日常数据管理应用需求,平台实现对整合后各类监测数据的集中管理,涵盖数据查看、统计分析、上传下载、质量控制等功能。工作人员可便捷地查看空气监测数据、水质水文监测数据、梯度气象监测数据等,通过可视化图表直观了解数据变化趋势,为日常巡检、科研分析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图片 4

生态监测专题分析展示功能让复杂的数据变得一目了然。利用二三维地图、可视化图表技术,平台以曲线图、柱状图、区域图、散点图、廓线图、数据列表、音视频、图片或图表、三维全景图等多种形式,对保护地概况、监测数据一张图、样地调查专题分析、人类活动监测与展示、生物多样性展示、生物入侵名录专题展示、生态破坏问题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展示与统一分析,为管理者呈现出清晰直观的生态系统全貌。

图片 5

为满足生态环境评估、科学研究等需求,国家公园智慧监管平台内置各类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具备在线计算分析功能。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生成的保护地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分析,并生成分析报告;依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EQI),在线计算区域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三级指标,实现各评估指标的空间分布展示与年度变化对比,帮助管理者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在政策的精心引领与技术的强力赋能下,从理念的星星之火发展成如今生态保护的燎原之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公园的设立,不仅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撑起了保护伞,让它们得以在安全的家园中繁衍生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更为后世子孙留存了珍贵的自然遗产。

返回列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