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为各地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围绕日常、个案、专项检查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日常检查要做好统筹与准备,控制频次,利用非现场监管减少不必要检查;个案检查借助工况监控、监测溯源等手段,精准打击恶意违法;专项检查针对区域突出问题,经报批备案开展;通过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合理配置资源;同时严格规范检查启动与实施流程,推进联合检查,以提升行政检查规范性与精准度,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营商环境。各地积极响应,将先进技术与监管实践深度融合,借助排污企业超级档案管理系统、环保用电监控等一系列数字化工具,构建起精准、高效、规范的生态环境监管新格局。
在日常检查的统筹与准备阶段,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依托排污企业超级档案管理系统,执法人员能全面调取企业的基础信息,该系统整合了环评、“三同时” 验收、排污许可、危废经营、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等海量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研判,执法人员可以精准预判企业治污设施的运行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违法风险点,极大提升了现场检查的质效。
同时,严格遵循 “能通过非现场方式实现有效监管的事项,不再开展现场检查” 的原则,充分利用系统的数据核查功能和线上核实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现场检查,既提高了监管效率,又减轻了企业负担。
在个案检查中,科技手段的应用让监管更加精准。
环保用电监控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对企业生产治理设施工况的实时监控,实现了设备开停状态清晰可查、治污效果有据可依。当系统监测到异常情况达到预警条件时,会及时提醒企业并协助其进行整改,甚至探索出了便捷高效的线上整改机制。一旦达到现场检查的启动条件,执法人员便能根据系统提供的精准线索,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检查。
在危废管理方面,危废智能终端的深度应用实现了全流程、一站式监管服务。该终端能高效完成产废申报、出入库管理、定制化标签打印等全链条管理事项,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危废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将各环节数据实时整合建立电子台账,既帮助企业规范内部管理,也让监管部门能精准掌握危废流转动态,有效防范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行为,为打击相关恶意违法行为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专项检查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排污企业非现场监管系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区域内企业数据的分析,能及时发现集中性、典型性以及污染风险大的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专项检查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检查的数量、范围、内容和时限,注重实效,事先拟订的检查计划按规定报批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在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方面,以排污许可管理类别和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为基础,借助相关系统对检查对象进行科学分级,并动态调整。根据分级结果,合理设定不同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实行差异化监管。对于纳入正面清单且具备非现场监管条件的企业,如无相关违法线索,原则上不开展现场检查,实现了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规范行政检查实施方面,严格遵守检查启动程序,加强对检查主体的管理和资格审查。实施行政检查时,制定详细的检查方案并报行政执法主体负责人批准,出具行政检查通知书或行政检查码,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做好检查过程及结果记录,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企业。同时,积极推进联合检查,将日常检查、个案检查与专项检查统筹实施,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有效解决了不同领域检查标准冲突的问题,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通过将先进的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执法工作深度融合,各地不仅严格落实了生态环境部的通知要求,更创新了执法模式,提升了执法质效,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