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威尼斯wns8885556|品牌官网

政策领航,精细化管理绘就美丽河湖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5-07-07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宏大画卷中,水生态环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精细化管理,正是解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密码的那把关键钥匙。美丽河湖,作为水生态环境的杰出代表,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人类的文明记忆,它的保护离不开科学、严谨且细致入微的管理举措。

2025年5月21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重磅发布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一方案犹如一盏明灯,为美丽河湖的保护与建设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方案明确设定了分阶段目标: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需达到40%左右;至2030年,建设成效要显著凸显;而到2035年,美丽河湖则要基本全面建成。这不仅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清晰的工作指引,也为全社会参与美丽河湖保护勾勒出了时间蓝图。

方案中对“美丽河湖”有着明确且全面的界定。

在水资源层面,要求具备稳定的补给水源(含再生水),水体流动性良好,切实保障河湖生态用水,稳固实现“有河有水”,这是河湖存续的根基。

在水生态方面,强调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必须得到维持或恢复,生物多样性需受到有效保护,让代表性的土著物种能够重现生机,达成“有鱼有草”的生态盛景,重塑河湖的生态活力。

在水环境上,严格管控流域内各类污染物排放,促使河湖水质根本好转或稳定保持优良,充分满足公众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与以往政策相比,该方案实现了从单纯水环境治理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的重大转变,着重在提质增效上发力,全方位解决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障尤其是生态流量等关键问题,为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数字水网.jpg

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核心在于打破数据壁垒。通过整合河流基础信息、断面监测数据、饮用水源地指标、入河排污口信息及水污染源清单五大类数据,结合自动监测、手工采样与视频监控技术,形成“数字水网”。例如,某流域通过实时采集氨氮、COD等水质参数,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分析到预警的全流程数字化,提升水质达标率。


威尼斯wns8885556入河排污口全链条监管.jpg

入河排污口作为陆域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管理已从单点监测升级为“受纳水体 - 排污口 - 排污通道 - 排污单位”的全链条监管。传统的监管模式往往侧重于对排污单位的末端治理,而忽略了排污口、排污通道以及受纳水体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割裂式的监管方式容易导致责任不清、治理效率低、监管盲区、水环境风险高等问题。

因此,实施“受纳水体 - 排污口 - 排污通道 - 排污单位”全链条监管,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对水环境的全面保护。推行“一口一档”电子台账,记录排污口地理坐标、排放类型及上游企业信息,形成“空间 - 管道 - 企业”三维关联档案;技术上依托在线监测、用电监控与视频识别,构建多维监管网络。通过该模式识别并整改河流违规排污口,提高流域水质优良率。


水环境一张图.jpg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水环境一张图”将水质监测点、排污口、污水处理厂等要素集成于可视化平台。管理者可实时查看流域内氨氮、总磷等参数分布,自动生成水质等级预警,并通过“问题发现 - 决策制定 - 任务分派 - 效果反馈”闭环流程,实现治理效率提升。


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jpg

科技赋能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生态遥感监测构建“天 — 空 — 地”一体化体系:多光谱卫星影像宏观监测流域生态格局,无人机航测微观识别植被破坏区域,地面传感器实时传输水质数据,为水生植被恢复、栖息地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被纳入核心工作,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鱼类保护区及严格执行禁渔制度。

针对工业污染“集中排放”特点,精细化管理推行“一园一策、一企一档”机制:企业源头减排、园区集中处理、末端排放管控形成闭环。某工业园区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结合用电数据预警异常排放,提升园区废水达标率。

随着“十四五”生态智慧化建设推进,水生态管理正朝“数字孪生流域”演进——通过构建全流域数字化镜像,实现水文要素实时模拟、治理方案虚拟推演与效果预评估。当每条河流拥有“数字身份”,每项措施可量化评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愿景将加速实现。

从政策引领到技术创新,美丽河湖行动正以精细化管理为笔,书写水生态治理的新篇章。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美丽河湖都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返回列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