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调查定义
自然保护地人工调查是指调查人员通过实地勘查、观测、记录等方式,对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直接调查和了解的过程。该调查旨在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为保护地的成效评估、监管、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二、为何进行人工调查
· 精准获取一手数据:
仪器设备虽能收集部分生态数据,但对于物种个体特征、珍稀物种隐蔽行为等细微信息,人工近距离观察和记录更为精准。例如,在识别一些形态相似的植物新物种或亚种时,只有人工借助专业知识详细比对植株各部位特征,才能准确鉴定。
·实地感知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复杂且微妙,人工实地调查能综合感知其生态氛围。调查人员可直观感受生境的温湿度变化、植被疏密程度等,理解不同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关系,这是单纯依靠数据分析难以获得的直观认知。
·灵活应对复杂情况:
自然环境多变,突发状况如自然灾害后的生态破坏、新入侵物种出现等,人工调查可及时调整调查策略,第一时间深入现场,获取最关键信息,为紧急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三、调查内容
·生物多样性:
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例如,调查生态系统类型与面积、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统计物种丰富度及重点物种种群特征与分布,涉及大型真菌、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各类物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主要考虑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和碳固定等方面,评估自然保护地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 环境质量:
涵盖水环境、海洋环境(若有)、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声环境等,了解保护地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及是否存在污染等问题。
· 自然条件与灾害:
调查气象、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火灾、生物灾害、海洋灾害(若有)等自然灾害情况。
·人为活动:
关注保护地内的开发利用情况,如农业生产、森林采伐、旅游开发等,以及污染破坏情况,如工业污染、垃圾排放等。
四、调查方法
·样方法:
在自然保护地内划定具有代表性的正方形或矩形样方区域,样方面积依据调查对象有所不同,如调查草本植物群落,样方常设为 1×1 平方米;研究森林群落时,样方可能达数百平方米。调查人员在样方内对植物种类、数量、高度、盖度等进行逐一统计记录,还可用于昆虫等小型生物调查,以样方数据推算整个保护地相关生物特征。
·样线法:
沿着既定路线(样线)开展调查,样线长度和走向依保护地地形、生态系统分布及调查目标确定。调查人员记录样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物种信息、生境特征等,如调查动物活动踪迹,观察记录沿线粪便、足迹、巢穴等,通过样线调查了解物种分布规律及生态变化趋势。
·访问调查法:
与保护地周边居民、管理人员、游客等交流获取信息。周边居民长期生活在区域附近,能提供物种历史变迁、传统生态知识等;管理人员熟悉保护地日常运作、人为活动情况;游客可反馈游览中发现的异常现象。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各方信息,从不同角度了解保护地生态状况。
· 红外相机监测法:
在动物可能出没的区域,如兽径、水源地、盐渍地等,合理布设红外相机。相机利用动物体温触发拍摄或录像,记录动物种类、个体数量、行为习性等信息,弥补人工直接观察难以发现夜行性、珍稀或隐蔽性强动物的不足,长期监测可掌握动物种群动态变化。
·无人机辅助调查法:
借助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等设备,对保护地进行大面积、快速巡查。可获取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水体分布等宏观信息,还能发现人类难以到达区域的生态变化,如偏远山区植被破坏、野生动物聚集情况等,辅助制定详细地面调查计划。
五、人工调查方法选择依据
自然保护地人工调查方法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要综合考量众多因素,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自然保护地人工调查方法的选择依据是多方面的,需综合考虑调查目标、对象特性、自然保护地实际状况等因素:
调查目标导向:
若旨在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需综合运用样方法、样线法及访问调查法等。样方法能详细统计一定区域内物种数量与分布,样线法可了解物种沿特定路线分布规律,访问调查法能获取当地长期积累的生态信息。要是聚焦于珍稀物种保护,红外相机监测法与样方法结合更为合适,前者用于监测珍稀物种行踪与习性,后者用于调查其栖息地生物状况。
调查对象特性:
针对植物,样方法较为常用。对于草本植物群落,因其植株矮小、分布相对密集,1×1 平方米样方即可满足调查需求;而森林群落树木高大、分布范围广,样方面积需扩大到数百平方米。针对动物,调查方法因动物习性而异。如对夜行性、隐蔽性强的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法可弥补人工直接观察的不足;对于活动范围大、踪迹易寻的动物,样线法可通过记录其粪便、足迹等踪迹,分析其分布与活动规律。
自然保护地实际状况:
若保护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如高山峡谷、茂密丛林区域,无人机辅助调查法可发挥优势,快速获取大面积宏观信息,还能抵达人类难以涉足之处,发现潜在生态变化。若保护地周边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较大,访问调查法可充分收集周边居民、管理人员、游客等多方信息,从不同角度了解保护地生态受人为活动干扰的情况。